職場稱呼如何巧妙運用
不少人在職場中都遭遇過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別人的難題,“老師”、“老板”、“老大”、“老總”……該選擇哪一種來稱呼領導?而同事之間,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稱呼最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職場稱呼如何巧妙運用,歡迎借鑒參考。
每個初來乍到的職場新人總會面臨一個同樣的窘境:不知道該怎么稱呼辦公室里上上下下的同事們。
怎么叫人,在剛剛邁入職場那會兒,一度成為同學聚會中的重要議題,一群涉世未深的愣頭青坐在一起,拿捏著人際交往的尺度。
有頭銜的還好說,李處、王局、張總、謝導、陳主任,抑或是佟掌柜、展捕頭、郭巨俠,既體現(xiàn)了尊重,又突出了對方的身份,還保持了必要的客套和距離感,得體恰當。
職場稱呼,運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級、同事之間的關系,運用得不恰當卻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小劉所在的是事業(yè)單位,進入單位的第一天,他就覺得每個人都很嚴肅。在稱謂上,他也是琢磨了好久的,因為他覺得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出錯。一個星期以后,劉波掌握了他們單位的稱呼寶典:自己是新人,因此叫任何人都稱領導。這招一出,劉波果然在稱謂問題上就沒出過錯。“在我們單位,沒有人不愿意被稱為領導的,而且一視同仁都叫領導,人家也不會覺得我虛偽了。”
小張今年30多歲,在她們單位屬于主任級人物。平時,同事之間的稱呼非常隨便,張婧也樂得這樣。直到有一天,張婧走在單位走廊上,身后竄出一個年輕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大姐,請問辦公室在哪里?”張婧霎時驚呆了,差點忘記告訴她辦公室的方位:“她怎么能叫我大姐呢,這個稱呼實在太恐怖了。”直到幾個禮拜后,張婧還是耿耿于懷,“怎么能叫大姐呢,就算叫聲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幾百倍。”
職業(yè)顧問認為,其實稱呼沒有必要絕對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稱呼。新進一個單位,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yè)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是企業(yè)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xiàn),一個企業(yè)以什么類型的稱呼為主,與企業(yè)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緊密關系。把握準了企業(yè)文化,稱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yè)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和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個英文名字,融入集體。
在由學者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里面,大家可能會根據(jù)創(chuàng)業(yè)者的習慣,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于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臺、文藝團體、文化館等。這個稱呼能表達出對學識、能力的認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單位職業(yè)人的青睞。
在注重團隊合作的企業(yè)、學習型企業(yè)及親情色彩濃厚的中小型家族企業(yè)里面,等級觀念比較淡化,大家以行政職務相稱的情況比一般企業(yè)要少,互稱姓名的情況較多。
而在國有企業(yè),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如張經(jīng)理、陳總等,能表示對對方的敬重。等級觀念較重的韓資、日資企業(yè),一般也采用這類稱呼,如李課長、韓社長等。
在私下里,同事之間的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麗麗、小燕;對男性年長者可稱“老兄”,年幼者為“老弟”等。不過,使用昵稱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對象、不分場合地亂叫一氣。一般來說,級別相同的白領之間,或上級對下級使用昵稱比較合適。還有些單位,同事之間私下里習慣反著叫:年長者稱年輕人為“老張”、“老王”,而年輕人則稱年長者為“小張”、“小王”。據(jù)說“反著叫”能讓部分年長者找到年輕的感覺,讓年輕人找到成熟和穩(wěn)重感。這類稱呼帶有幽默、調(diào)侃的味道,但應當慎用,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樂意被“反著叫”、“錯著叫”的。
還有一種稱呼走的是群眾路線,在姓氏上做文章——老白、小郭、老邢,聽上去就顯得親切。殊途同歸的另一種方式是只稱呼名字,比如無雙、小六、蕙蘭,同樣顯得親密無間??蓡栴}是,群眾路線多用于足夠熟絡或者年紀資歷相仿的同事們之間,要么就是前輩對后輩表示關愛,如果你是剛剛進門的小朋友,這種自來熟的稱呼法顯然就不那么適用了。
比如,大你十幾歲的女同事,既不是“長”也不是“總”,更不可能拍著肩膀喊人家“老劉”或是“玉蘭”,這時候,“姐”就成了該同事的官稱,約定俗成,甚至到了快退休的年紀,還會被20多歲的小年輕尊稱為“劉姐”。
這種在家譜中找靈感的稱呼方式仿佛打開了一片天,職場上的很多稱呼問題迎刃而解。除了劉姐之外,還有趙哥、丁姨、徐叔、孫大爺,叫起來朗朗上口,還把對方奉為長輩,透著近乎。
從“秀才”、“小郭”到“侯哥”、“芙妹”,稱呼的改變其實反映的是職場上人際關系的微妙變化。還有佟湘玉,作為領導她走的是知心大姐路線,威嚴只是假象,拉下臉來扣工錢也是虛晃一槍,更多的時候,她總是在苦口婆心地講道理,時不時地耍耍小脾氣——這種骨子里的親民型領導,天生一副做姐姐的模樣。
下屬們對她的稱呼就是最直觀的反映:一開始是“掌柜的”,公事公辦;自打談起了辦公室戀愛,“掌柜的”在老白嘴里就變成了“湘玉”;再后來因為一封信,又被無雙和小郭當作“家族成員”,稱為“湘玉姐”。
無雙給這個稱呼賦予了深刻內(nèi)涵:“它意味著我從此不再孤單,還意味著,在這個世上,還有人會珍惜我重視我,把我當成自己人。”小郭也不甘人后:“不是姐妹勝似姐妹,是吧,湘玉姐?”
自打“佟掌柜”當上了“湘玉姐”,就被這種姐妹情深所綁架,騎虎難下——“湘玉姐”自然要比“掌柜的”肩負起更多情感需求。她要像家人一樣給無雙和小郭寫親筆信,以滿足她們勞動之余對親情的渴望;她要哄著無雙和小郭吃飯,像大姐姐那樣給她們布菜——盛丸子、包蛋餃、發(fā)饅頭,由著她們耍小性兒;她要像最親密的伙伴那樣陪著無雙和小郭說私房話,然后再被迫卷入她倆“如果你只能認一個妹妹,你打算認誰”這樣爭風吃醋的斗爭中。
稱呼的背后總有相對應的期待。你可以注意觀察一下,辦公室里的“×姐”一定很喜歡照顧別人,擔負起絕大多數(shù)瑣碎的工作,甚至成為“弟弟妹妹”們傾訴煩惱的“垃圾桶”;至于“×哥”,也多半會像一個家庭的長兄一樣,仗義、有擔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為團隊的頂梁柱。
哪怕稍微含糊一下,他們自己都會不好意思,覺得當不起這個稱謂;別人也難免心生不滿:你怎么能這樣,我一直拿你當哥哥、姐姐的。
關系越親密,期待就越高,稍有閃失,摔得就越重,傷口也就越難平復。
有些領導,最反對的就是下屬之間親屬般的稱謂,明令禁止職場關系家譜化。“哥哥姐姐的稱呼,聽著就不正規(guī)。”
也是,如果碰到一個張嘴閉嘴管你叫“姐姐”的下屬,還怎么可能板起臉來公事公辦?在辦公室里,每個人展示的都是自己的職業(yè)身份,而誰都沒有義務做誰的“哥哥”,更沒有必要在關鍵時刻舍己救人。
隨著職業(yè)化進程的深入,現(xiàn)在職場中興起一種新的稱呼——老師。不管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熟悉是陌生,只要你不知道該怎么稱呼了,叫“老師”一準兒沒錯。它的好處不言自明:和每個人等距離交往,不夾雜個人感情色彩,沒有過多的人際期待,不做身份高低的預設;安全、中性、表示尊重,沒有過多的感情期待,聽上去也不像家族成員。
更重要的是,作為“老師”,你再也不會被姐妹情深綁架了。
要做到稱呼得體,還要看場合。在辦公室、會議、談判等正式場合,要用正式的稱謂;而在聚餐、晚會、活動等娛樂性的場合里,則可以隨意一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影響稱呼的因素是與領導之間的關系。如果你是和上級一同“摸爬滾打”混出來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沒有必要在稱呼上加以職務,否則反而刻意增加了距離;而如果是普通的工作關系,或是剛進單位的新人,當然還是用尊敬的稱謂為好。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