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毒的成分、藥理及醫(yī)用
蜂毒是蜜蜂在自然界中的自衛(wèi)武器,貯存于毒囊中,通過毒腺從整刺進入敵人皮下組織。每只蜜蜂每次排毒液0.1~0.4 mg,最多達0.8 mg。用電刺激取毒器可從15000只蜜蜂中取到1 g毒。剛排出體外的毒液呈透明的淡黃色,有特殊的芳香和苦味,含水80%~88%,酸反應,比重1∶1313,含碳、氫、硫、磷、鈣、氯、氮等元素,對鼻粘膜和眼角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天然毒素在空氣中水分揮發(fā)成為結晶顆粒,干毒在溫度2~10℃或-15℃下能長期保存多年,毒素水溶液活性10天后便開始下降。蜂毒溶液在100℃加熱15 min,有些組分的活性受到影響;100℃加熱30 min活性下降;150℃加熱15 min,活性完全喪失。
蜂毒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機劑:氯仿、乙醇、乙醚等,蜂毒活性受強酸、強堿、高溫、陽光直射和輻射線的影響。
蜜蜂毒是具有高度藥理學和生物學活性的復雜混和物,含多肽、酶、生理活性胺、碳水化合物和一些其它成分:
多肽溶血毒melittin(或稱蜂針素),約占全蜂毒重的40%~50%,是蜂毒中起藥理學和生物學活性的主要組分。是1952年用電泳從干蜂毒中的溶血素F1與間接溶血素——磷脂酶A2分離而提到的,分子量2840,由2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是不對稱的線性多肽,第1位至第20位的氨基酸殘基是疏水基團,第21至第26位的氨基酸殘基是親水基團,兩基團由堿性的羥基COOH相聯(lián)。多肽溶血毒是直接溶血毒,具有兩大特點:1.強堿性,pH10;2.膜活性,類似于眼鏡蛇毒中的細胞毒素n(分子量是7000,由26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直接對細胞的磷脂膜起溶解作用,抑制細胞發(fā)育,對腫瘤細胞(肉瘤、淋巴瘤)顯示了強烈的細胞毒素(破壞細胞)作用。
多膿神經(jīng)毒Apamin約占全毒凈重的2%,分子量208,由18個氨基酸組成,其中有4個半胱氨酸殘基,由兩對二硫相聯(lián)。與其它有毒動物(毒蛇、蝎子、蜘蛛)不同,Apamin由于分子量小,可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種中樞神經(jīng)毒,作用于離子通道上鉀離子通道的鈣離子。而其它動物毒的神經(jīng)毒由于分子量大不能通過血腦屏障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是作用于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主、運動、感覺及膽堿能)。
肥大細胞脫粒多肽(MCD肽),占干重1%~2%,分子量2593,由2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其中有4個半胱氨酸,由兩對二硫鍵相聯(lián)。MCD肽(肽401)能使肥大細胞顆粒沉降,釋放組胺。實驗表明:MCD肽的抗關節(jié)炎作用比氫化可的松強100倍,英國已分離出單一的MCD肽制成抗關節(jié)炎藥劑。
其它為含量較低的小肽:Secapin約含1%,Tertcapin<1,melitin F<含量低,堿性強,adopin1%,分子量11000,有明顯的抗炎癥作用,蛋白酶抑制因子。
生理活性胺:組胺約占1%,分子量111,它的含量隨蜜蜂的年齡而變化,新生幼蜂沒有,一周齡蜂時出現(xiàn),3~4周齡時含量呈最高,6周齡后含量又降低。組胺擴張微血管,引起局部水腫,使血管體積擴張,產(chǎn)生奇癢和灼痛。
另外兩種生理活性胺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酶:磷脂酶A2約占全毒干重的8%~12%,分子量18500,由12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有12個半骯氨酸殘基,由6對二硫鍵相聯(lián)。蜂毒中的磷脂酶A2不僅含量高,而且活性也比其它動物毒中的磷脂酶A2都高,水解磷脂的脂肪鏈,使卵磷脂成為溶血卵磷脂起間接溶血作用,是間接溶血毒。
磷脂酶A2還干擾神經(jīng)終板釋放神經(jīng)介質——乙酰膽堿起突觸前神經(jīng)毒作用。磷脂酶A2還具有其它重要功能:破壞細胞膜上的磷脂層,增加毒素滲透力,干擾細胞膜上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在線粒體上產(chǎn)生分解能,使肥大細胞脫粒,組胺釋放。同時對流感病毒和EDM肉瘤有對抗作用。
透明質酸酶:約占蜂毒干重的1%~3%,分子量20000,它能降低結締組織的粘度,打破透明質酸鹽屏障,使毒素組分滲入身體組織打開通道,又稱“擴張因子”。透明質酸酶也能引起疼痛、炎癥和斑塊。
透明質酸酶和磷脂酶A2由于分子量高,所以成為過敏原。調查表明,經(jīng)常被蜂整的蜂農(nóng)血液中含有磷脂酶A2抗體,所以不引起過敏。
此外峰毒中還含有核苷酶、酸性磷酸單脂酶及一些碳水化合物(醣、酯)和游離氨基酸。
藥理作用
(1)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用
蜂毒是向神經(jīng)性的,在大腦網(wǎng)狀組織上具有阻滯作用和溶膽堿活性,并能改變皮層的生物電活性,具有明顯的神經(jīng)節(jié)阻斷活性,這與蜂毒的鎮(zhèn)痛作用有關。多肽神經(jīng)毒作用離子傳導上鉀離子通道上的鈣離子。腦室和腰椎注射作用比靜脈和皮下注射強1000至10000倍。
磷脂酶A2活性較高,毒性較強,起突觸前神經(jīng)毒作用,阻滯神經(jīng)末梢釋放神經(jīng)介質——乙酰膽堿,阻斷了神經(jīng)肌肉傳導,使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2)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
多肽神經(jīng)毒在狗和獼猴上具有β-腎上腺素和抗節(jié)律不齊的作用,它增加心率和收縮力,使節(jié)律不齊恢復正常節(jié)律。近來實驗還否定了蜂毒中存在心臟肽Cardiopep的說法,認為那是種未提純的蜂毒組分。蜂毒粗毒具有明顯抗凝血作用,多肽溶血毒的抗凝活性比粗毒更強。2∶106的蜂毒稀釋液對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溶解作用提高56.6%。
蜂毒具有溶血活性,多肽溶血毒直接溶解紅細胞膜,釋放血紅蛋白引起溶血。而磷酸脂酶A2則間接的以分裂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的方式,轉變血液中的卵磷脂為溶血卵磷酯而引起溶血。蜂毒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主要作用是干擾血壓,皮下和肌肉注射降低血壓(與蜂毒的降血壓作用有關),動脈注射升高血壓。靜脈注射則起心臟毒作用,引起心律不齊。心搏徐緩,房室阻塞。
(3)對內(nèi)分泌系統(tǒng)
蜂毒(主要是多肽類)能促進血漿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增加,起到抗風濕類、類風濕關節(jié)炎作用。近來還發(fā)現(xiàn),并能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及前列腺素E的分泌增加,后者具有抗生育的作用,并可用于冠心病哮喘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4)抗細菌作用
蜂毒中的多肽溶血毒能抑制20~30種革蘭氏陰性及革蘭氏陽性病原微生物的發(fā)育,并能對抗對青霉素有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80)。
(5)細胞毒素(細胞破壞作用)
多肽溶血毒,肥大細胞脫粒多肽(MCD肽)及磷脂酶A2都能引起肥大細胞脫粒溶解并釋放組胺。多肽溶血毒對淋巴瘤、肉瘤有細胞毒素作用,磷酶脂酶A,對Rous肉瘤NH3腫瘤和Hela細胞(宮頸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并對A2流感病毒、葡萄球菌病毒和澳洲Murray谷腦有對抗作用。
(6)抗輻射作用
1967年美國的希普曼和高萊,1968年金斯伯格,1978年俄國的阿爾捷莫夫都報道過蛛毒的抗X射線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阿爾捷莫夫不僅證實了注射蜂毒防護輻射的作用,還有治療的作用。1970年日本大阪的宮野巖男,用鈷60作照射源,證實蜂毒有抗γ射線的作用,我們的實驗也證實了這點。
蜂螫的反應
一般人受蜂螫局部有疼痛、紅腫和發(fā)炎的反應,癥狀不久自行消逝。受20~30只蜂螫,可使動物和人的機體中毒,心率紊亂,面色發(fā)青,脈搏加速、抽搐、呼吸困難麻痹,如受100只蜂螫可引發(fā)呼吸麻痹死亡。對蜂蜜過敏的人,整后頭痛,嘔吐、腹瀉,全身不適,起蕁疹風疹塊,整處疼痛、燒灼、紅腫,嚴重的面色發(fā)青,呼吸困難,甚至死于過敏性休克。
蜂毒對兔子的半數(shù)致死劑量LD50為每g體重18.4μg(皮下注射)、4μg(靜脈注射)。
蜂毒的醫(yī)療作用
人們知道蜂螫可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直到1888年奧地利醫(yī)生特爾茨用活蜂螫刺治療600多名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病人取得顯著療效以來,蜂螫療法風行世界經(jīng)久不衰,活蜂螫刺受場地、季節(jié)、蜂群數(shù)量的限制而不便。30年代初,德國等從活蜂取出蜂毒制成針劑、軟膏等劑型作臨床應用。50年代蜂毒療法在前蘇聯(lián)的許多醫(yī)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治療高血壓、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畸性脊椎炎、外周神經(jīng)炎、肌肉炎、神經(jīng)痛、偏頭痛、外周血管粥樣硬化均取得明顯的療效。近20年來蜂毒各組分已經(jīng)分離出來,而且對這些組分的分子量、空間樹象、結構與機能的關系,各組分分子與作用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藥理毒理作用均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這就為除去副作用在毒性高的組分——磷脂酶從透明質酸酶及組胺,而用單一有效的蜂毒多肽制劑奠定了基礎。
根據(jù)各有關文獻資料及醫(yī)院的臨床記錄,蜂毒治療的范圍有:
結締組織?。猴L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紅斑狼瘡、硬皮病。
變應性疾?。嚎莶轃?、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支氣管哮喘、血管舒縮性鼻炎、痙攣性結腸炎、過敏性紫瘢。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高血壓、心絞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疼痛綜合癥:各種神經(jīng)痛(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偏頭痛)
其它:牛皮癬、痛風、遺尿、神經(jīng)官能癥、甲狀腺機能亢進、下肌慢性潰瘍。
對脈管炎、動脈粥樣硬化有止痛解痙抗凝的作用。
其中對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高血壓、神經(jīng)痛效果較好。
引自《蜜蜂雜志》1998(5)
1302上一篇:蜂毒肽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