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的種類
|OK蜜蜂網(wǎng)
東方蜜蜂的亞種
⒈蜜蜂品種的概念
通常所說的蜜蜂品種,實(shí)際上是指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區(qū)域的同一種蜜蜂,由于地理上的隔離,通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亞種,因此也稱為地理品種(geographycal race)或自然品種(natural race )或原始品種(original race)。譬如, 通常所稱的中華蜜蜂和印度蜜蜂即是東方蜜蜂種下的不同亞種或地理品種。
可見,“品種”一詞,在蜜蜂上的含義,并不同于其他家養(yǎng)的動物。在豬、羊、?;螂u、鴨、鵝等家畜、家禽上,品種是人類有目標(biāo)、有計(jì)劃的選育種的產(chǎn)物;而蜜蜂的地理品種,則是原產(chǎn)地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蜜蜂的物種進(jìn)化,由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到現(xiàn)代的蜜蜂至少已有2,300萬年的歷史;而智人,僅在數(shù)十萬年前,才由生活在非洲大腦較小的直立人進(jìn)化而來的。由于,在物種的進(jìn)化上,蜜蜂遠(yuǎn)比人類更古老,再加上它是以再生營養(yǎng)─王漿哺育其幼蟲,其差異甚微;而且,蜜蜂必須在廣闊的空中進(jìn)行交配,人類難以控制其交配行為,因此,其現(xiàn)存的各種類型,在發(fā)展上受到人類的影響甚少。這是蜜蜂和其他家養(yǎng)動物之間的基本差別。蜜蜂的地理品種,雖能適應(yīng)原產(chǎn)地的環(huán)境條件,但卻往往不符合養(yǎng)蜂業(yè)的經(jīng)濟(jì)要求。所以,還必須加以人工改造,在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有的地理品種,仍然是育種上的原始材料。
我們必須充分注意到,蜜蜂的不同地理品種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qū)別,代表著不同的遺傳型,適應(yīng)于不同的環(huán)境。甚至在一個地理品種內(nèi),尚存在著適應(yīng)于特殊環(huán)境條件(氣候、蜜源和病敵害等)的不同生態(tài)類型(ecotype)。譬如,中華蜜蜂亞種下尚可分為華南生態(tài)型、華北生態(tài)型等。因此,無論采用何種引種或育種方案,都必須充分重視遺傳上的變異,以保證取得最佳的效果。為了保存這些寶貴的育種資料,許多國家采取了種種措施,建立了蜜蜂的基因庫。深入了解關(guān)于蜜蜂地理品種和生態(tài)型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蜜蜂的形態(tài)特征,是區(qū)別品種的依據(jù)。早期,養(yǎng)蜂業(yè)上幾乎只用體色特征來辨別蜂種。但在實(shí)際應(yīng)用中發(fā)現(xiàn),某些不同的品種,卻具有很相近的體色;而同一品種的體色,其變化幅度也很大。因此,單靠這種特征來識別品種,是很不完善的。現(xiàn)在,鑒別蜜蜂品種所采用的形態(tài)特征,有體形大小、體色、翅脈、絨毛、吻長等方面,并采用生物統(tǒng)計(jì)的方法,加以明確區(qū)分。 ⒉東方蜜蜂的亞種
東方蜜蜂分為6個亞種,即中華蜜蜂(A. c. ceranaFabricius)、印度蜜蜂( A. c. indica Fabricius)、日本蜜蜂(A. c. japonica)及喜馬拉雅亞種( A. c. himalaya Maa), 阿壩亞種(A. c. abansis Yun et Kuang)、海南亞種(A. c. hainana Yun et Kuang),其分布見圖1-9。中華蜜蜂 B 印度蜜蜂 C 日本蜜蜂 D 喜馬拉雅蜜蜂 E 阿壩亞種 F 海南亞種
?、胖腥A亞種 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
為指名亞種,簡稱中蜂(圖1-10)。原產(chǎn)于中國。除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和青海西部之外的廣大地區(qū)均有分布,以西南、華中、華南的山區(qū)最多。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朝鮮半島、越南北部的東方蜜蜂也屬本亞種,魯特涅將伊朗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東方蜜蜂也屬于本亞種。 工蜂體長10~13 mm,前翅長7.5~9.0 mm,喙長4.5~5.6 mm。體色變化較大:工蜂觸角的柄節(jié)均黃色,但小盾片有黃、棕、黑3種顏色。處于高山區(qū)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緯度和低山、平原區(qū)偏黃,全身披灰黃色短絨毛。蜂王體長14~19 mm,前翅長9.5 mm。體色有黑色和棕色兩種,全身覆蓋黑色和深黃色混合短絨毛。雄蜂體長11~14 mm,前翅長10~12 mm,喙長2.31 mm,體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絨毛。
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本亞種產(chǎn)生了許多地理變異,大致可以分為5個生態(tài)類型: 華南型 分布于廣東、浙江、福建及廣西沿海地區(qū)。其特征是工蜂個體小,體色以黃色為主。分蜂性強(qiáng),維持群勢較弱,生產(chǎn)性能稍差。 華中型 分布于浙江西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廣東北部、貴州東部、四川東部和廣西北部。工蜂個體比華南型大,體色黑黃相間,冬季偏黑色。分蜂性較華南型弱,維持群勢較強(qiáng)。 云貴高原型 分布于云貴高原及四川西南部。工蜂體型較大,體長13mm左右,吻總長在5.00 mm 以上,體色以黑色為主,第3、4背板的黑色帶達(dá)60%~70%左右,分蜂性弱,能維持2 kg 以上蜂量的群勢,生產(chǎn)性能好。 華北型 分布于山東、山西、河北,陜西及甘肅東部。工蜂個體較大,但吻短,耐寒性強(qiáng),防盜蜂能力強(qiáng),一般群勢也可達(dá)2 kg 的蜂量。 東北型 分布于吉林省的長白山區(qū)、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部。工蜂個體大,主要為黑色,前翅外橫脈中段常有小突起,耐寒性強(qiáng),強(qiáng)群能抗-30℃以下的嚴(yán)寒,分蜂性弱,能維持強(qiáng)群,每群蜂量超過2 kg。 ⑵印度蜜蜂Apis cerana indica Fabricius
印度蜜蜂是東方蜜蜂的主要蜂種之一(圖1-11)。 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諸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以及中國云南省南端和海南省。
工蜂體長9~12mm,前翅長7.5~8.5mm、寬約2.85 mm, 后翅鉤數(shù)平均約18.5個,喙長4.46~5.30mm,第6腹板長約2.35mm、寬約 2.607 mm。第3背板黃色(色度 3.638±0.79),第4背板偏黑(色度 2.041±0.14),第3和第4 腹板的后幅寬小于4.00 mm 和3.10 mm。蜂王體長約 14~16 mm,前翅長 9mm,喙長3.0mm,觸角基部、額區(qū)、足及腹部腹板紅黃色。雄蜂體長11 mm,前翅長9 mm,喙長1.85 mm,體色黑色。 印度蜂在主產(chǎn)區(qū)印度及其毗鄰地區(qū)可分為3種類型:克什米爾型、山地型和平原型。克什米爾型分布在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北部,工蜂腹部細(xì)長,體色以黑色為主,前翅長約 8.561mm,喙長約5.303mm,第4背板偏黑(色度1.985±0.24),是最大的一種類型。平原型分布在印度大吉嶺以南的平原、高原以及斯里蘭卡。工蜂體長8~10mm,喙長4.4~4.6mm,工蜂腹部以黃色為主, 是個體最小的一種類型。山地型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區(qū),包括印度大吉嶺以北、緬甸北部山區(qū),延伸到中國云南南端,工蜂體長9~11mm,前翅長7.9~8.3mm,喙長4.7~5.0mm,體色黑黃相兼。
山地型和克什米爾型能維持1.5kg以上群勢,分蜂性弱,每群年平均產(chǎn)蜜15 kg以上。而平原型群勢小,易分蜂,每群年平均產(chǎn)蜜約5 kg。 印度蜂適應(yīng)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飼養(yǎng),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等國,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老法飼養(yǎng)外,業(yè)已開始使用活框蜂箱飼養(yǎng)。對于印度蜂的生物學(xué)特性亦已開展一些研究,如已測出工蜂采集范圍半徑約為 900 m,山地型工蜂采回的花粉混雜率只有 0.2%~0.3%;蜂王(平原型)產(chǎn)卵維持兩年,每日產(chǎn)卵數(shù)可達(dá)900粒;當(dāng)外界氣溫高達(dá)37~42℃時蜂王仍能正常產(chǎn)卵等等。 此外,屬于印度亞種不同生態(tài)型的,還有爪哇蜜蜂(Apis cerana javana Enderl 1906)和菲律賓蜜蜂(Apis cerana philippina Skor.1929)。 爪哇蜜蜂分布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以及馬來西亞半島和帝汶島。工蜂體長10.0~11.5 mm,平均喙長3.42mm,前翅長7.5~8.0 mm,體色黑黃,與印度蜜蜂相似。后足基跗節(jié)具8條花粉刷的剛毛帶。第5腹板的鏡區(qū)比后腺區(qū)短。蜂群維持1~2kg群勢。一般每群能生產(chǎn)10~20 kg蜂蜜。 菲律賓蜜蜂分布在菲律賓群島,以呂宋島為主。工蜂體長9.5~11.0 mm,前翅長7.0~7.5 mm,喙長3.15 mm,上唇基紅色,第5腹板的鏡區(qū)與相似的后腺區(qū)等長。體色黑黃,與印度蜜蜂相似。蜂群一般維持 1~1.5 kg的群勢,分蜂性強(qiáng)。 ⑶喜馬拉雅亞種 Apis cerana himalaya Maa
分布于雅魯藏布江、察隅河、西洛木河、蘇斑里河、卡門河等的河谷地帶,生存于海拔2~4 km之間的山區(qū),以墨脫、察隅、錯那等縣較多;云南西北部的迪慶州、怒江州北部。尼泊爾的東方蜜蜂也屬于此亞種。 工蜂體長11.0~12.0 mm,吻總長5.11±0.05 mm,右前翅長8.63±0.12 mm、寬3.07±0.07mm。體色灰黃色或灰黑色,第3腹節(jié)背板后緣有明顯的黃色區(qū)。第5腹節(jié)背板狹長,第3 腹節(jié)腹板寬度超過4.00mm,但小于4.38 mm;腹部細(xì)長,維持群勢中等。 ⑷阿壩亞種 Apis cerana abansis Yun et Kuang
分布:四川西北部的阿壩地區(qū)、青海東部和甘肅東南部。 工蜂體長12.00~13.50 mm,吻總長5.45±0.08 mm;前翅長9.04±0.13 mm,寬 3.15±0.05 mm;第3+4背板長 4.21±0.110 mm,第4背板突間距4.46±0.14 mm;肘脈指數(shù)4.06±0.57;第3、4腹節(jié)背板黃色區(qū)很狹,黑色帶超過2/3;足及腹部呈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分蜂性弱,能維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產(chǎn)性能高,是進(jìn)行地方良種選育的好素材。
⑸海南亞種 Apis cerana hainana Yun et Kuang
分布:中國的海南省。 工蜂體長10.50~11.50 mm;吻總長4.69±0.13 mm;前翅長 7.79±0.80 mm,寬2.95±0.06 mm;第3+4背板長3.84±0.07 mm;第4背板突間距4.04±0.06 mm;肘脈指數(shù)4.53±0.96。第3、4 腹節(jié)背板呈黃色,小盾片黃色。分蜂性強(qiáng),不能維持大群。
海南亞種因生活環(huán)境不同,可分為山地型和椰林型2個生態(tài)型。 ⑹日本亞種Apis cerana japonica Ra. Dosz. 1887
分布:日本列島。
形態(tài)特征:工蜂體長11.30~1.30 mm,前翅長8.5~8.7 mm,平均吻長5.25 mm,工蜂體色以黑色為主,分蜂性弱,能維持1.5~2.5 kg的蜂量群勢(圖1-12)。 1997年筆者參觀了玉川大學(xué)蜜蜂研究所試驗(yàn)蜂場,采用高箱(箱高約0.5 m)飼養(yǎng),于脾保留在巢脾下方,成熟蜂蜜在巢脾上部,中間用木條隔開,取蜜時取出上部貯蜜區(qū),不傷及幼蟲,所取之蜜為純凈的成熟蜜,每群可取優(yōu)質(zhì)蜂蜜約20~25 kg。 由于東方蜜蜂適應(yīng)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生態(tài)條件,能抵御蜂螨、美洲幼蟲腐臭病和胡蜂等3大主要敵害,較好地利用分散零星的蜜粉源, 因此在中國的南部山區(qū)和印度的北部山區(qū),采用活框飼養(yǎng)方法已顯示出顯著的經(jīng)濟(jì)效益。
我國的東方蜜蜂亞種
我國境內(nèi)的東方蜜蜂主要有中華蜜蜂、海南蜜蜂、印度蜜蜂、阿壩蜜蜂和喜馬拉雅蜜蜂5個亞種,它們在我國的分布、數(shù)量和工蜂的形態(tài)特征見表1-1。
表 1-1 我國境內(nèi)東方蜜蜂各亞種工蜂特征比較表X±S 單位:mm
⒈蜜蜂品種的概念
通常所說的蜜蜂品種,實(shí)際上是指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區(qū)域的同一種蜜蜂,由于地理上的隔離,通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亞種,因此也稱為地理品種(geographycal race)或自然品種(natural race )或原始品種(original race)。譬如, 通常所稱的中華蜜蜂和印度蜜蜂即是東方蜜蜂種下的不同亞種或地理品種。
可見,“品種”一詞,在蜜蜂上的含義,并不同于其他家養(yǎng)的動物。在豬、羊、?;螂u、鴨、鵝等家畜、家禽上,品種是人類有目標(biāo)、有計(jì)劃的選育種的產(chǎn)物;而蜜蜂的地理品種,則是原產(chǎn)地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蜜蜂的物種進(jìn)化,由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到現(xiàn)代的蜜蜂至少已有2,300萬年的歷史;而智人,僅在數(shù)十萬年前,才由生活在非洲大腦較小的直立人進(jìn)化而來的。由于,在物種的進(jìn)化上,蜜蜂遠(yuǎn)比人類更古老,再加上它是以再生營養(yǎng)─王漿哺育其幼蟲,其差異甚微;而且,蜜蜂必須在廣闊的空中進(jìn)行交配,人類難以控制其交配行為,因此,其現(xiàn)存的各種類型,在發(fā)展上受到人類的影響甚少。這是蜜蜂和其他家養(yǎng)動物之間的基本差別。蜜蜂的地理品種,雖能適應(yīng)原產(chǎn)地的環(huán)境條件,但卻往往不符合養(yǎng)蜂業(yè)的經(jīng)濟(jì)要求。所以,還必須加以人工改造,在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有的地理品種,仍然是育種上的原始材料。
我們必須充分注意到,蜜蜂的不同地理品種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qū)別,代表著不同的遺傳型,適應(yīng)于不同的環(huán)境。甚至在一個地理品種內(nèi),尚存在著適應(yīng)于特殊環(huán)境條件(氣候、蜜源和病敵害等)的不同生態(tài)類型(ecotype)。譬如,中華蜜蜂亞種下尚可分為華南生態(tài)型、華北生態(tài)型等。因此,無論采用何種引種或育種方案,都必須充分重視遺傳上的變異,以保證取得最佳的效果。為了保存這些寶貴的育種資料,許多國家采取了種種措施,建立了蜜蜂的基因庫。深入了解關(guān)于蜜蜂地理品種和生態(tài)型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蜜蜂的形態(tài)特征,是區(qū)別品種的依據(jù)。早期,養(yǎng)蜂業(yè)上幾乎只用體色特征來辨別蜂種。但在實(shí)際應(yīng)用中發(fā)現(xiàn),某些不同的品種,卻具有很相近的體色;而同一品種的體色,其變化幅度也很大。因此,單靠這種特征來識別品種,是很不完善的。現(xiàn)在,鑒別蜜蜂品種所采用的形態(tài)特征,有體形大小、體色、翅脈、絨毛、吻長等方面,并采用生物統(tǒng)計(jì)的方法,加以明確區(qū)分。 ⒉東方蜜蜂的亞種
東方蜜蜂分為6個亞種,即中華蜜蜂(A. c. ceranaFabricius)、印度蜜蜂( A. c. indica Fabricius)、日本蜜蜂(A. c. japonica)及喜馬拉雅亞種( A. c. himalaya Maa), 阿壩亞種(A. c. abansis Yun et Kuang)、海南亞種(A. c. hainana Yun et Kuang),其分布見圖1-9。中華蜜蜂 B 印度蜜蜂 C 日本蜜蜂 D 喜馬拉雅蜜蜂 E 阿壩亞種 F 海南亞種
?、胖腥A亞種 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
為指名亞種,簡稱中蜂(圖1-10)。原產(chǎn)于中國。除新疆、內(nèi)蒙古、甘肅和青海西部之外的廣大地區(qū)均有分布,以西南、華中、華南的山區(qū)最多。俄羅斯遠(yuǎn)東地區(qū)、朝鮮半島、越南北部的東方蜜蜂也屬本亞種,魯特涅將伊朗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東方蜜蜂也屬于本亞種。 工蜂體長10~13 mm,前翅長7.5~9.0 mm,喙長4.5~5.6 mm。體色變化較大:工蜂觸角的柄節(jié)均黃色,但小盾片有黃、棕、黑3種顏色。處于高山區(qū)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緯度和低山、平原區(qū)偏黃,全身披灰黃色短絨毛。蜂王體長14~19 mm,前翅長9.5 mm。體色有黑色和棕色兩種,全身覆蓋黑色和深黃色混合短絨毛。雄蜂體長11~14 mm,前翅長10~12 mm,喙長2.31 mm,體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絨毛。
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本亞種產(chǎn)生了許多地理變異,大致可以分為5個生態(tài)類型: 華南型 分布于廣東、浙江、福建及廣西沿海地區(qū)。其特征是工蜂個體小,體色以黃色為主。分蜂性強(qiáng),維持群勢較弱,生產(chǎn)性能稍差。 華中型 分布于浙江西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廣東北部、貴州東部、四川東部和廣西北部。工蜂個體比華南型大,體色黑黃相間,冬季偏黑色。分蜂性較華南型弱,維持群勢較強(qiáng)。 云貴高原型 分布于云貴高原及四川西南部。工蜂體型較大,體長13mm左右,吻總長在5.00 mm 以上,體色以黑色為主,第3、4背板的黑色帶達(dá)60%~70%左右,分蜂性弱,能維持2 kg 以上蜂量的群勢,生產(chǎn)性能好。 華北型 分布于山東、山西、河北,陜西及甘肅東部。工蜂個體較大,但吻短,耐寒性強(qiáng),防盜蜂能力強(qiáng),一般群勢也可達(dá)2 kg 的蜂量。 東北型 分布于吉林省的長白山區(qū)、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部。工蜂個體大,主要為黑色,前翅外橫脈中段常有小突起,耐寒性強(qiáng),強(qiáng)群能抗-30℃以下的嚴(yán)寒,分蜂性弱,能維持強(qiáng)群,每群蜂量超過2 kg。 ⑵印度蜜蜂Apis cerana indica Fabricius
印度蜜蜂是東方蜜蜂的主要蜂種之一(圖1-11)。 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諸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以及中國云南省南端和海南省。
工蜂體長9~12mm,前翅長7.5~8.5mm、寬約2.85 mm, 后翅鉤數(shù)平均約18.5個,喙長4.46~5.30mm,第6腹板長約2.35mm、寬約 2.607 mm。第3背板黃色(色度 3.638±0.79),第4背板偏黑(色度 2.041±0.14),第3和第4 腹板的后幅寬小于4.00 mm 和3.10 mm。蜂王體長約 14~16 mm,前翅長 9mm,喙長3.0mm,觸角基部、額區(qū)、足及腹部腹板紅黃色。雄蜂體長11 mm,前翅長9 mm,喙長1.85 mm,體色黑色。 印度蜂在主產(chǎn)區(qū)印度及其毗鄰地區(qū)可分為3種類型:克什米爾型、山地型和平原型。克什米爾型分布在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北部,工蜂腹部細(xì)長,體色以黑色為主,前翅長約 8.561mm,喙長約5.303mm,第4背板偏黑(色度1.985±0.24),是最大的一種類型。平原型分布在印度大吉嶺以南的平原、高原以及斯里蘭卡。工蜂體長8~10mm,喙長4.4~4.6mm,工蜂腹部以黃色為主, 是個體最小的一種類型。山地型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區(qū),包括印度大吉嶺以北、緬甸北部山區(qū),延伸到中國云南南端,工蜂體長9~11mm,前翅長7.9~8.3mm,喙長4.7~5.0mm,體色黑黃相兼。
山地型和克什米爾型能維持1.5kg以上群勢,分蜂性弱,每群年平均產(chǎn)蜜15 kg以上。而平原型群勢小,易分蜂,每群年平均產(chǎn)蜜約5 kg。 印度蜂適應(yīng)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飼養(yǎng),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等國,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老法飼養(yǎng)外,業(yè)已開始使用活框蜂箱飼養(yǎng)。對于印度蜂的生物學(xué)特性亦已開展一些研究,如已測出工蜂采集范圍半徑約為 900 m,山地型工蜂采回的花粉混雜率只有 0.2%~0.3%;蜂王(平原型)產(chǎn)卵維持兩年,每日產(chǎn)卵數(shù)可達(dá)900粒;當(dāng)外界氣溫高達(dá)37~42℃時蜂王仍能正常產(chǎn)卵等等。 此外,屬于印度亞種不同生態(tài)型的,還有爪哇蜜蜂(Apis cerana javana Enderl 1906)和菲律賓蜜蜂(Apis cerana philippina Skor.1929)。 爪哇蜜蜂分布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以及馬來西亞半島和帝汶島。工蜂體長10.0~11.5 mm,平均喙長3.42mm,前翅長7.5~8.0 mm,體色黑黃,與印度蜜蜂相似。后足基跗節(jié)具8條花粉刷的剛毛帶。第5腹板的鏡區(qū)比后腺區(qū)短。蜂群維持1~2kg群勢。一般每群能生產(chǎn)10~20 kg蜂蜜。 菲律賓蜜蜂分布在菲律賓群島,以呂宋島為主。工蜂體長9.5~11.0 mm,前翅長7.0~7.5 mm,喙長3.15 mm,上唇基紅色,第5腹板的鏡區(qū)與相似的后腺區(qū)等長。體色黑黃,與印度蜜蜂相似。蜂群一般維持 1~1.5 kg的群勢,分蜂性強(qiáng)。 ⑶喜馬拉雅亞種 Apis cerana himalaya Maa
分布于雅魯藏布江、察隅河、西洛木河、蘇斑里河、卡門河等的河谷地帶,生存于海拔2~4 km之間的山區(qū),以墨脫、察隅、錯那等縣較多;云南西北部的迪慶州、怒江州北部。尼泊爾的東方蜜蜂也屬于此亞種。 工蜂體長11.0~12.0 mm,吻總長5.11±0.05 mm,右前翅長8.63±0.12 mm、寬3.07±0.07mm。體色灰黃色或灰黑色,第3腹節(jié)背板后緣有明顯的黃色區(qū)。第5腹節(jié)背板狹長,第3 腹節(jié)腹板寬度超過4.00mm,但小于4.38 mm;腹部細(xì)長,維持群勢中等。 ⑷阿壩亞種 Apis cerana abansis Yun et Kuang
分布:四川西北部的阿壩地區(qū)、青海東部和甘肅東南部。 工蜂體長12.00~13.50 mm,吻總長5.45±0.08 mm;前翅長9.04±0.13 mm,寬 3.15±0.05 mm;第3+4背板長 4.21±0.110 mm,第4背板突間距4.46±0.14 mm;肘脈指數(shù)4.06±0.57;第3、4腹節(jié)背板黃色區(qū)很狹,黑色帶超過2/3;足及腹部呈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分蜂性弱,能維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產(chǎn)性能高,是進(jìn)行地方良種選育的好素材。
⑸海南亞種 Apis cerana hainana Yun et Kuang
分布:中國的海南省。 工蜂體長10.50~11.50 mm;吻總長4.69±0.13 mm;前翅長 7.79±0.80 mm,寬2.95±0.06 mm;第3+4背板長3.84±0.07 mm;第4背板突間距4.04±0.06 mm;肘脈指數(shù)4.53±0.96。第3、4 腹節(jié)背板呈黃色,小盾片黃色。分蜂性強(qiáng),不能維持大群。
海南亞種因生活環(huán)境不同,可分為山地型和椰林型2個生態(tài)型。 ⑹日本亞種Apis cerana japonica Ra. Dosz. 1887
分布:日本列島。
形態(tài)特征:工蜂體長11.30~1.30 mm,前翅長8.5~8.7 mm,平均吻長5.25 mm,工蜂體色以黑色為主,分蜂性弱,能維持1.5~2.5 kg的蜂量群勢(圖1-12)。 1997年筆者參觀了玉川大學(xué)蜜蜂研究所試驗(yàn)蜂場,采用高箱(箱高約0.5 m)飼養(yǎng),于脾保留在巢脾下方,成熟蜂蜜在巢脾上部,中間用木條隔開,取蜜時取出上部貯蜜區(qū),不傷及幼蟲,所取之蜜為純凈的成熟蜜,每群可取優(yōu)質(zhì)蜂蜜約20~25 kg。 由于東方蜜蜂適應(yīng)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生態(tài)條件,能抵御蜂螨、美洲幼蟲腐臭病和胡蜂等3大主要敵害,較好地利用分散零星的蜜粉源, 因此在中國的南部山區(qū)和印度的北部山區(qū),采用活框飼養(yǎng)方法已顯示出顯著的經(jīng)濟(jì)效益。
我國的東方蜜蜂亞種
我國境內(nèi)的東方蜜蜂主要有中華蜜蜂、海南蜜蜂、印度蜜蜂、阿壩蜜蜂和喜馬拉雅蜜蜂5個亞種,它們在我國的分布、數(shù)量和工蜂的形態(tài)特征見表1-1。
表 1-1 我國境內(nèi)東方蜜蜂各亞種工蜂特征比較表X±S 單位:mm
項(xiàng) 目
|
海南蜜蜂
|
中華蜜蜂
|
印度蜜蜂
|
阿壩蜜蜂喜
|
馬拉雅蜜蜂
|
A.c.hainana
|
A.c.cerana
|
A. c.indica
|
A.c.abansis
|
A.c.himalaya
|
|
體長 |
10.50~11.50
|
11.00~13.00
|
10.50~11.00
|
12.50~13.50
|
11.00~12.50
|
吻總長 |
4.69±0.13
|
5.16±0.09
|
4.51±0.18
|
5.45±0.08
|
5.11±0.05
|
3+4 背板長 |
4.04±0.13
|
4.01±0.12
|
4.11±0.12
|
4.21±0.10
|
4.22±0.76
|
右前翅長 |
7.79±0.80
|
8.50±0.14
|
8.05±0.28
|
9.04±0.13
|
8.63±0.12
|
右前翅寬 |
2.95±0.06
|
3.04±0.07
|
2.86±0.21
|
3.15±0.05
|
3.07±0.07
|
右前翅面積 |
11.49
|
12.90
|
11.51
|
14.23
|
13.24
|
第4背板突間距 |
4.04±0.13
|
4.37±0.10
|
3.89±0.13
|
4.46±0.14
|
4.22±0.76
|
第3腹板后緣寬 |
>4.38
|
>4.38
|
>4.38
|
>4.38
|
<4.38 >4.00
|
肘脈指數(shù) |
4.53±0.96
|
3.99±0.49
|
4.06±0.57
|
4.06±0.57
|
4.61±0.71
|
小盾片 |
黃色
|
黃色
|
黃色
|
棕黃或黑色
|
黃色
|
3、4背板顏色 |
黃色至棕黃色
|
黃色
|
棕黃色
|
黑色
|
黃黑相間
|
巢房內(nèi)徑 |
4.60±0.10
|
4.75±0.10
|
4.40±0.50
|
5.06±0.11
|
|
地理分布 | 廣東省海南島 |
長江流域、華南、黃河中、下游、云貴高原 |
云南南部邊境地帶 | 四川西北部、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 | 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 |
生態(tài)型 | 榔林型、山地型 | 華南型、華中型、華北型 | 山地型、河谷型 | 東北型、云貴高原型 | |
數(shù)量(萬群) |
10
|
250
|
25
|
15
|
17
|
東方蜜蜂生存在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其分布范圍,北限由黑龍江省的小興安嶺向南順燕山山脈至張家口一帶,再沿黃河向西至寧夏的鹽池、海原,終于甘肅省的屈吳山;西限從甘肅省的烏鞘嶺,跨過祁連山至西寧,向南沿阿尼瑪卿山北麓,接大渡河上游至雅礱江、金沙江、怒江及雅魯藏布江中下游;東線為東南沿海及臺灣省;南線為海南島及廣西,云南南部。新疆以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從未發(fā)現(xiàn)東方蜜蜂,這是由于戈壁沙漠的隔離作用和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使東方蜜蜂無法生存的緣故。中國境內(nèi),東方蜜蜂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各省區(qū),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各省山區(qū),分布范圍及密度示于圖1-13。
六、中華蜜蜂與意大利蜜蜂蜜蜂的主要區(qū)別
中華蜜蜂與意大利蜜蜂蜜蜂在形態(tài)、蜂巢結(jié)構(gòu)、群勢、習(xí)性、行為、抗病性、抗逆性和生產(chǎn)性能方面的主要區(qū)別如表1-2所示。
表 1-2 中華蜜蜂與意大利蜜蜂主要的區(qū)別
|
|||
特征和特性
|
中華蜜蜂
|
意大利蜂
|
|
上唇基
|
具三角斑
|
無三角斑
|
|
---|---|---|---|
后翅中脈
|
分叉
|
無分叉
|
|
大小
|
蜂王
|
13~16 mm
|
16~17 mm
|
工蜂
|
10~13 mm
|
12~13 mm
|
|
雄蜂
|
11~13 mm
|
14~16 mm
|
|
體色
|
蜂王
|
黑、棗紅
|
桔黃至淡棕
|
工蜂
|
灰黃
|
淡黃
|
|
雄蜂
|
黑
|
金黃有黑斑
|
|
吻長
|
4.5~5.6 mm
|
6.2~6.7 mm
|
|
肘脈指數(shù)
|
4.0(3.1~4.6)
|
2.3(2.1~2.8)
|
|
巢房大小
|
蜂王
|
Φ6.00-9.00 mm
|
Φ8.00-10.00 mm
|
工蜂(對邊距)
|
4.81-4.97 mm
|
5.20-5.40 mm
|
|
雄蜂(對邊距)
|
5.25-5.75 mm
|
6.25-7.00 mm
|
|
雄蜂房蠟蓋
|
笠狀,具孔凸出
|
蓋平
|
|
群勢
|
1~2 kg
|
1~3.5 kg
|
|
蜂王產(chǎn)卵力
|
400~1000粒/日
|
800~1500粒/日
|
|
繁殖情況
|
能據(jù)蜜源調(diào)節(jié)育蟲
|
春季育蟲早,蜂群發(fā)展平穩(wěn),夏季群勢強(qiáng) |
|
扇風(fēng)行為
|
鼓風(fēng)型(頭朝外)
|
抽氣型(頭朝內(nèi))
|
|
采集情況
|
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和南方的冬季蜜源,能采集淺花冠的蜜源
|
善于采集持續(xù)時間長的大蜜源
|
|
分蜂性
|
強(qiáng)
|
弱,易維持大群
|
|
耐寒性
|
群體一般,個體強(qiáng)
|
一般
|
|
飼料消耗
|
少
|
較多
|
|
泌蠟造脾力
|
善咬毀舊脾,愛造新脾
|
泌蠟力強(qiáng),造脾快
|
|
產(chǎn)漿性能
|
差
|
好
|
|
采集利用蜂膠
|
不采
|
較多
|
|
蜜房封蓋
|
干型,白色
|
中間型
|
|
溫馴情況
|
易螫,怕光,提脾時蜜蜂易出現(xiàn)慌亂
|
溫和,提出巢脾時蜜蜂安靜
|
|
工蜂產(chǎn)卵情況
|
失王后工蜂易產(chǎn)卵
|
失王后工蜂較不易產(chǎn)卵
|
|
盜性
|
強(qiáng)
|
強(qiáng),衛(wèi)巢力強(qiáng)
|
|
清巢性
|
弱
|
強(qiáng)
|
|
抗螨性
|
強(qiáng)
|
弱
|
|
抗巢蟲能力
|
弱
|
較強(qiáng)
|
相關(guān)文章
蜜蜂的種類
上一篇:如何防止蜜蜂的天敵――胡蜂的危害
下一篇:補(bǔ)造一張好的新巢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