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秋繁技術總結
作者定地養(yǎng)蜂20多年了,頭10多年,由于缺乏經(jīng)驗,每年的秋繁工作 幾乎都沒有作好,可以說近乎失敗,采完荊條蜜源,蜂群都十分壯,可一進入越冬期,只剩下五六框,七八框,過完冬,春繁前,大多變成只有二三框的弱群,這些蜂群總要到荊條花期才能繁殖成壯群。刺槐和山棗花期都采不到蜜,這種局面直接造成了我養(yǎng)蜂的經(jīng)濟效益比別人差,距離十分明顯。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我向有經(jīng)驗的養(yǎng)蜂師傅學習的同時,決定通過自己做實驗探索不同情況下繁殖越冬適齡蜂應該采取的措施。從1991年開始在北京近郊山區(qū)的自家蜂場用3框,4框,5框,直至13框群不同群勢的蜂群進行了各種秋繁管理措施的對比實驗,通過8年較系統(tǒng)的比較,從中掌握了一些秋繁的規(guī)律性東西,知道了在不同條件下應該采取的相應的措施。 采取這些措施,從1996年秋季連續(xù)三年越冬蜂的群勢每群都達到12框以上,并兩年取得刺槐蜜的好收成。現(xiàn)將管理技術及經(jīng)驗教訓總結如下。
1.秋繁越冬適齡蜂的最佳群勢
我曾用4框蜂,5框蜂,6框蜂直至13框蜂等不同群勢的蜂群各10群進行3年的對比,在相同的蜜粉源條件和管理措施情況下,用4-7足框的蜂群做秋繁群,效果一般都不好,3年的對比測定,即使有獎飼,7足框以下的蜂群最多能繁殖4張6-7成的封蓋子,折成滿框算,都超不過3足框子。這些子脾出房后,越冬群勢最多能達到7足框蜂,來春能剩4框蜂左右,這樣的群勢在北京地區(qū)是采不到多少刺槐蜜的,一般要到棗花期才能上繼箱,變成生產(chǎn)群。而7框蜂以上尤其是9-10足框蜂群(放10張脾),是繁殖越冬蜂的最佳群勢,這種群勢的蜂群,通過獎飼后,一般能繁殖6-7張6-7成的子脾,所有的子脾出房后,能保持越冬蜂10-12框,來春能剩有7-8框蜂。這樣群勢的蜂群,經(jīng)過春季一個多月的繁殖,到5月上旬刺槐花期都能上繼箱成為采蜜群,投入生產(chǎn)。1998年我就是利用這樣的蜂群獲得群產(chǎn)30公斤的刺槐蜜(40度以上),而附近的幾個蜂場群產(chǎn)只有10-15公斤。
2.采用什么樣的蜂王好
8年的對比結果,總的結論是:用當年的新王秋繁效果要比用一年以上的老王好,而當年的新王中又以繁殖越冬蜂前10天至半個月開始產(chǎn)卵的新王 好,據(jù)用5X5厘米的方格網(wǎng)測定,使用這種新王的秋繁群,每晝夜的平均產(chǎn)卵量要比春季的新王群多產(chǎn)84-92粒卵,比使用一年以上的老王群多產(chǎn)157-189粒也就是說,用秋繁前新育成的王繁殖越冬蜂,在20天的秋繁期內,每群約多繁殖出1.5框的越冬蜂。1.5框蜂在平時算不了什么,可在越冬期就很起作用。
3.如何獎勵飼喂
對比證明:秋繁期對蜂群堅持獎勵飼喂的蜂群能比不獎勵飼喂的蜂群增加22-33%。例如1995年,我用同樣是10足框的蜂群20群(蜂王同為刺槐期育的),將其中10群荊條花后期只留少量飼料,其余的全搖出,另10群留足飼料,秋繁期對搖空蜜的10群每天傍晚喂1公斤1:1糖漿,留足蜜的10群不獎勵飼喂,任其自繁。其間多次抽查子脾,有獎飼的蜂群子脾面積大,蛹房密實度高(空間巢房少):不獎勵飼喂的蜂群,封蓋子面積明顯小,密實度也差。10月15日越冬前整理蜂巢定群,有獎飼的蜂群重量30.6公斤,每群合12.4框蜂;不獎飼的蜂群只有22.8公斤,每群10.6框蜂,有獎飼的蜂群比不獎飼的蜂群提高繁殖率26%,可見效果非常顯著!。但有幾個要點必須注意到:1.在花粉夠繁殖用的情況下,繁殖不要儲蜜多了,否則空巢房不夠,會影響繁殖效果。21獎勵飼喂要天天喂,不間斷,要喂到中間的8張巢脾都有蜜圈,漿飼才功到垂成。3.為了創(chuàng)造最佳的獎勵效果,巢脾的布置應該是兩側各留一張帶粉的半蜜脾,中間但張脾應基本是空脾。4.,如進粉太多,要及時,適當?shù)孛摲郏豢沙霈F(xiàn)粉壓脾。5.獎勵要在天黑后進行,采用巢門飼喂器飼喂,這樣不用開箱蓋,避免天黑蜜蜂亂蟄人,又可以避免發(fā)生盜蜂。6.獎勵的飼料最好用1份煮沸過的蜂蜜加1份1:1的糖漿,這種飼料刺激效果最佳,蜂吃后最興奮。 通過3年的時間證明,有幾項秋繁越冬適齡蜂技術和經(jīng)驗值得向養(yǎng)蜂同仁借鑒,特借《中國養(yǎng)蜂》向大家推薦:
1. 秋繁時間(北京地區(qū))8月20日前后開始,9月10-15日結束。秋繁群以8-10足框蜂為宜,巢箱放10張脾,其中要有8張空脾。
2. 8月10日之前秋繁群蜂王要換成剛產(chǎn)卵不久的新王。如不能換王,也要將原來蜂王先囚禁10天。到8月20日放開。
3. 荊條花后期,要結合搖蜜,有意識地為秋繁群準備大量優(yōu)質的產(chǎn)卵用脾,每群8張。
4. 秋繁期一定要堅持天天獎勵飼喂,飼料要用1份蜜加一份1:1糖漿,蜂蜜要煮費消毒,防止蜂病。
5. 8月初蜂群要掛一次“螨撲”片治螨。
6. 9月20日前應果斷地囚王控產(chǎn),以利10月上旬補喂越冬飼料。
該文引自《中國養(yǎng)蜂》98年第6期
馬家春口述,葉振生整理
評論 : 葉振生先生曾任《中國養(yǎng)蜂》總編,對馬家春的養(yǎng)蜂技術,特別是關于培育越冬蜂技術研究的成果給以充分的肯定。這篇文章是難得一見的由養(yǎng)蜂高手總結的技術文章,通過大量的實踐得出的結論,難能可貴!讀過這篇文章,可以清晰地了解培育越冬蜂技術真諦,對北京地區(qū)乃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定地養(yǎng)蜂者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由于近年來氣候變化,和飼養(yǎng)蜂種不同,結合本人幾十年的養(yǎng)蜂實踐,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同行交流,希望共同提高養(yǎng)蜂技術。 此文發(fā)表時間與揚多福的《數(shù)控養(yǎng)蜂法》在《蜜蜂雜志》上發(fā)表的時間相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就地區(qū)適應性,蜜源適應性和蜂種特點來講,這篇文章對華北地區(qū)的定地養(yǎng)蜂者更貼切。 不難看出,作者飼養(yǎng)的是意蜂,而不是喀蜂或其他黑色蜂種。原因是黑色蜂種在北京地區(qū)飼養(yǎng),荊條以后就不會有這么大的群勢。準確定位作者飼養(yǎng)的蜂種,對借鑒別人的養(yǎng)蜂技術很重要,如果自己飼養(yǎng)過不同的蜂種,體會更深刻! 關于秋繁的最佳群勢,作者的觀點與《數(shù)控養(yǎng)蜂法》的繁蜂最佳群勢不謀而合,本人感觸很深。只是認為作者秋繁后的越冬群勢屬于絕對強群,越冬包裝時恐怕要繼箱群越冬了,否則難免傷熱。來年春繁直到刺槐開花期間,要解決好過早的分蜂熱和大群采刺槐的矛盾。如果飼養(yǎng)的是喀蜂,不另外采取別的措施,不可能達到這么大的群勢越冬,即使達到這么大的群勢,春繁時難免嚴重浪費工蜂的撫育力。如果飼養(yǎng)的是喀意雜交,情況會好一些。 關于采用什么樣的蜂王好,作者介紹的非常適合意蜂品種,對松丹一號品種也完全可以借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喀蜂和喀意雜交蜂,在荊條花以后,蜂王的產(chǎn)卵量主要決定于工蜂的品種,我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實驗:2005年荊條花期大流蜜過后,當年新抽枝的荊條開始開花,即所謂荊條二次開花,流蜜量不大,但高溫和雨水充分的情況下,喀蜂及喀意雜交一代都可以采到蜜,并不缺蜜和花粉(這時玉米花進粉),但是,喀蜂和部分喀意雜交蜂儲存蜂蜜很多,而繁殖卻很差。如果用這樣的蜂群與意蜂群交換位置,使相當一部分工蜂自動交換,檢查發(fā)現(xiàn)喀蜂和喀意雜交蜂的蜂王產(chǎn)卵猛增,子脾面積成倍增多,幼蟲水靈有生機,而原來的意蜂群育子量不見減少。20-30多天再看喀蜂王所在的蜂群,育蟲量又嚴重下降了。實踐證明,喀蜂和喀意雜交蜂秋季育蟲少的原因,工蜂的遺傳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蜂王的產(chǎn)卵能力是次要的。 關于如何獎勵飼喂。作者介紹的方法,對喀蜂和喀意雜交蜂品種而言,是絕對必要的。否則,只留足飼料不獎勵飼喂,喀蜂育子很少,甚至過早停產(chǎn),會導致跨群的地步! 很遺憾,秋繁前防治蜂螨的問題,作者沒有單獨提出來談,大概是認為養(yǎng)蜂人都會很重視這個問題。其實,由于蜜蜂對螨撲類藥物的抗藥性顯現(xiàn),秋繁前控制蜂螨技術含量絲毫不比春秋差,不論新手還是老手,在這方面吃虧的不少!往往發(fā)現(xiàn)蜂螨危害嚴重的時候,已經(jīng)錯過了控制蜂螨的時機!甚至直接導致秋繁失敗。在此特別提醒,凡是在荊條花期與外來蜂群(特別是南方來的蜂場)同場采集的,荊條過后都應格外注意蜂螨的問題。
蜜蜂秋繁工作要點
上一篇:養(yǎng)蜂與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