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麻蠅又名寬額諾蠅、肉蠅。是以幼蟲寄生于蜜蜂體內(nèi), 取食其血淋巴和肌肉為生的一種內(nèi)寄生蠅。除寄生于蜜蜂外,尚有丸花蜂及其他一些野生蜂。在我國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新疆、湖北及黑龍江的部分地區(qū)。
1.形態(tài)特征
成蟲銀灰色,體長6~9毫米。頭部復眼之間有白色條紋,側額和側顏均覆有黃色的毛,下顎須細長,黃色,觸角也為黃色,額很寬,雄性約占頭寬的1/3。胸部背面暗灰色,雄性縱條略明顯,在雌性中幾乎沒有縱條。翅透明,腋瓣幾乎純白,邊緣帶黃色,平衡棒白色,呈燒瓶狀。雄性蜂麻蠅的腹部具有大的黑斑和粉被,第二背板有3個常融合的黑斑。 雌性腹部完全被黃灰色粉所覆蓋。剛孵化的小幼蟲,體長為 0.7~0.8毫米,寬0.17毫米,幼蟲在蜜蜂體內(nèi)發(fā)育為老熟幼蟲,體長11~15毫米,寬3毫米。蟲體中間粗壯,兩端尖細,呈乳白色。蛹為圍蛹,長0.4~0.7毫米。
2.生物學特性
雌性和雄性蜂麻蠅通常在蜂場以外的地方活動,而受孕的雌蠅則盤旋在蜂場上空,喜歡在涂有藍色、白色、灰色和有光澤的蜂箱蓋上棲息。在蜜蜂飛翔中,當雌蠅迅速追上蜜蜂時,便在蜂體上產(chǎn)下幼蟲。幼蟲以銳利的上顎刺穿蜜蜂腹部節(jié)間膜,鉆入蜂體內(nèi),吸食其血淋巴和肌肉。受危害的蜜蜂2~9天死亡,多數(shù)在 4~5天死亡。幼蟲在蜂體內(nèi)吃光胸部肌肉和腹部各器官,最后僅剩下一個幾丁質(zhì)外殼。幼蟲由寄主頭胸部連接處或其他部位鉆出,潛入土壤中化蛹。7~16天羽化為成蟲,完成一個生活周期需15~30天,以蛹越冬?!?br />
蜂麻蠅多發(fā)生在夏季,侵襲青壯年蜂。受危害蜜蜂初期表現(xiàn)疲乏無力,飛行速度緩慢,最后則完全失去飛翔能力,無力地在蜂箱前地面上爬行,身體出現(xiàn)痙攣、顫抖,仰臥而死。受害嚴重的蜂群,被害率可高達28~44%,每天死亡蜜蜂有數(shù)百只至數(shù)千只,嚴重影響蜂群的發(fā)展和采集力.在沼澤地帶、濱湖沿海地區(qū)、雜草叢生的低洼地區(qū)發(fā)生尤為嚴重。
3.診斷方法
取病蜂或死亡的蜜蜂20~30只,去掉頭部和第一對足,然后打開胸腔,用放大鏡觀察,若有蜂麻蠅幼蟲寄生,即可在蜜蜂胸部肌肉中見到。
4.防治方法
①殺滅成蟲和幼蟲
利用蜂麻蠅喜歡棲息于蜂箱蓋的習性而又不能辨別水面或其他物面的特點,可在蜂箱上放一白瓷盤,其內(nèi)盛滿水,使其落入水中淹死。
②清除病蜂和死蜂
將蜂群內(nèi)的蜜蜂抖落于蜂箱外,健康蜂則迅速回巢,而被蜂麻蠅寄生的病蜂因行動緩慢留在蜂箱外,然后將病蜂和死蜂集中起來燒毀,消滅其幼蟲